业务咨询
有事点这里
有事点这里
信用顾问
咨询热线1:
15139951819
咨询热线2:
15824991199
热门文章
联系方式

债券信用评估随感

作者:河南誉泰信用评估 更新时间:2019-11-18 18:11:59 已被关注:
更多
本文基于个人感想,不求面面俱到(如量化、曲线、个券位置、异常交易、模型构建等等),也不一定正确或具有普适性,部分概念比较抽象,结合实务案例更好理解,但篇幅有限或不便言明、不能尽表,有意欢迎私下交流,行文尽量做到不完全文绉绉,也不去刻意用迎合性语言或排比等修辞手法,实或无趣,先打好预防针。感觉前文枯燥的,建议直接进入第三部分。




1.Section of Fundamental Concept  


做研究就是获得并加工信息,获得全面的、及时、相对真实的信息(这个过程类似营销,需要渠道、平台、老师,开卷有益),加之专业性深度的判断加工,才有可能形成较为高胜率的结论,要求判断方法和思维方式尽量全面、与时俱进、根据目的匹配关注要点(侧重绝对风险,还是风险收益性价比,持仓集中或分散,获取票息或资本利得、流动性等等),其中,信息是基础,加工是关键,输入同样信息到不同时点、不同的大脑、甚至不同情绪或风险偏好,输出结果可能差很大。

对信用研究而言,权衡全生命周期VS时点性阶段性风险(如高速公路全收费周期可否覆盖债务VS阶段性依赖外部融资,甚至资金困难,煤企资源净变现价值VS阶段性萎靡),内生现金流滋生能力(分经营和投资性,投一百元,扣除非付现成本、期间费用、税费,产生95还是105的现金)VS外部融资能力;前述这两个维度,前者重长期或品质,后者重短期和接续(再输血);多元抽象VS部分具象,如在熟悉不同地产个体项目后,将地产集团视为多个地产项目的集合后的抽象性多元性单体项目,如按存货净增值率扣除各项债务来衡量其整体情况(匡算),再如各产地生产设施技术管理水平、原料成品运输便利度情况,对应的吨钢毛利或吨钢真实经营净现金流,两者是否呈现合理可比;尊重常识常规,并评估异常处的合理性,其实,异常常见了、有合理性,就是常规,常规不合理,便是异常,两者不是0对1,而是相互转化的,如异常处的理由不充分,则要么自身认知有限,要么确实有妖,两种情况都可能或均有;这就如利息资本化和费用化,成本可变性和刚性,拉长跨度或范围,这两种本身没本质区别。








1.1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VS社会属性

当然也要重视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、社会属性的研究思维。自然属性侧重是什么、有什么用?(如运输距离、深度厚度等矿藏条件、PTA MEG和PET比例、离心球墨铸铁管的石墨形态及其特性、度电煤耗能源转换、制造工技、产品特性、满足何种欲求),社会属性侧重产业运行、社会运转(如运输方式、安全维检制度和维检费用计耗记账、寡头定价、与普铁管或塑管竞争、电网付账、管理效率、采购生产销售等运营方式、上下游、财务、融资、实质关联方),并注重偏内部信息的搜集,(包括公开或已加工信息),多维结合,再运用常识和专业知识去判断。自然属性具有根本性,根本上决定了社会属性,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有改造和反作用(对不住啊,辩证唯物论老师,幸亏您这个论调没有知识产权,哈哈)。

同样地,企业经营决定了财务表现,财务表现对经营有反作用性等影响,这是评级方法的老生常谈了,本处略过。



平台债多看社会属性,产业债自然、社会属性并重。借此框架,对行业组群分类,如高低资源能源消耗或依赖(如矿产、能源,侧重自然属性,甚至人力、资本,侧重社会属性)、轻重资产、高低经营或财务杠杆、高低周转率或毛(净)利率、是否有规模效应、是否侧重营销渠道或产品是否高度同质化等等。

1.2三维资金(资本)来源

这里还有一个理念,即企业的三维资金(资本)来源:有息债务、商业信用、权益融资,实质都是有成本的,前两者给后者加杠杆,甚至可以理解为实业界的货币创造乘数效应。有息债务不用说啦,有利息刚性支付压力,而商业信用表面上是无息占用上下游资金,但最终会体现在商业定价或期间费用(如提前付款的商业折扣,及时付款带来采购优先,甚至相关的声誉),免费午餐的实际年化费率可能极高、侵蚀力强大;股东要求回报,股东投入也有机会成本,不赘述。

其实,三维资金(资本)的原始和后续投入一般会转化为企业的经营资源(比如货币、存货、应收类款、预付款、在建工程、固定资产、无形资产等等),原有形态已不重要或分不清(就如一张纸币,它谁也不姓,传来传去,它转化为各种实物或虚物),法律税收层面除外;所投资源是当期费用化或即期资本化、持续费用化,对全生命周期来讲,只是个会计账务问题(当然了,会涉及税务、红利等期间分布,那就不同了,这里不讨论)(参考MM定理)。可以理解为水流,是一个特定时点的横切面,还是很多个横切面构成的连续的流动面,无穷细分、无穷小VS无穷综合、无穷大,微分VS积分,扯远了,扯到天边啦。

再扯转回来,某个角度看,短钱常续,便是长流,长流抽缩,仍是断裂;长短本无别,股债或一家,商信难免费;区别只在偿付或回报的时点强制性或直接表露与否,没有直接表露不代表没有、或者不高。



从这个意义上讲,单纯看负债率等债务负担指标真的不重要,就着此类财务指标说财务、直接意义有限,但别人怎么看负债率、怎么看某个企业,却可能会影响企业再融资,即市场认知的自我实现倾向和反作用,重要性在这!尤其对靠债务接续来活命的部分企业。

2.Section of Specific Points

具体而言,综合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、产业间替代协同、产业价值链分布、行业属性与节点、竞争态势、发展趋势   与个体企业经营优劣势、管控战略品质、资产收入现金流权益负债的质量、(实质)关联方关系、融资能力与结构(如商业信用和有息信用的持续性,短期信用接续性和稳定性,资本原始真实性)、舆情风闻(甚至虚假信息)、委托代理关系和各方动机(大小股东,股债商权人,大小债权人,内外部人,股东和公司管理人,债权人和管理人,政府和企业等,谁先跑、谁接盘,以邻为壑还是共同承担,各方追求短期或长远利益最大化及其不确定性;推崇对事不对人的做事方法,但看信用,确实需要更多关注人,结合人员岗位设置、权责利分配来看制度)、政府等外部支持(如系统重要性、风险传染性,声誉,考核)(不同等级政府财权事权分配,财力来源)(社会治理或统制方式,如欧美、东亚、伊斯兰,如企业公民经济活动与政府税收、服务互动化,土地、地产财政化,社会治理宗法化、部落化、自然资源依赖,了解政府与企业的和互动模式关系程度)等,判断个体企业资质。

要从常识着眼(即物理化学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结合),以行业、财务、法律等专业角度着手;区分长短期资质和事件、节点性影响(如转固、年报披露、大额债务续作、非标政策紧缩),评估现状,更注重评估不确定性、弹性空间、小概率、大概率事件的均衡(绝对风险厌恶的除外);注重实质关联方关系、债务个体在体系内的重要性和定位、本部和子公司财务(往来、担保)及人事管理的绑定(甚至名誉、融资环境传染性)、调拨能力和调动意愿、合并口径产业和债务资产盈利现金流分布等关系(资产坚实度,控制力);评估绝对风险的同时,试图评判风险收益的性价比和变动趋势,再可能尝试利用。




3.Impression and Feeling


市场永远是对的,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,被市场打脸是宝贵的教训,不担心踩雷可能意味着口味太轻,当然不踩雷也可能有运气成分。判断个体企业的单个债务的偿付与否,有时十分困难,能够判断的只是长周期、大样本的概率相对大小(话句话,能完全判断个体企业fail还是成功的话,咋不自己去创业或者入伙自己看好的企业呢?还看债干神马?)。谢绝自己忽悠自己,是应有的敬畏态度。

但敬畏市场,不是说盲从市场。在这里想分享的是,在敬畏市场长期整体正确性的同时(也就是风险收益匹配,高风险高收益,刚刚说的长周期、大样本、大概率),发掘市场的偏差!

在信用领域、部分时点,市场对个体的判断可能偏差。针对个体企业而言,将市场个体模糊的认知叠加起来,并不能形成市场整体正确清晰的认识。再说了,债券实在太多,企业变动太大,发债企业资质中枢又在下降,而时间却远远不够——企业员工常年在企业,创始人可能半辈子都在企业,他们未必就能看得清,不然哪里有企业生命周期或者名企破产呢,甚至信用研究人员可能被利益相关方牵着鼻子走(如主承,持仓者,未持仓而欲低价买入者,还有些是看戏的...)。

这时候,需要深入研究,一手、全方位信息很重要,自己去调研、访谈、触摸、观察、自己去研究是必须的,是基础,更能让人有更切身的感觉、或更恰当的理解,才能感知最新更全的变化、与时俱进,抓住要点,不容易人云亦云或固守成见。   所以我感觉,信评岗位,整体水平或经验只是一方面,对个体企业、行业的熟知、专业度,才是王道,经验需要和变化的世界、异质的个体结合。时移世易,唯变不破。天变实足畏,祖宗不足法,人言辨识恤!

因而,无论经验何深、居位多高,获得一手信息很关键,就比如债务周转压力大、经营尚可或较好、一般、实控人有政治风险,这些表达或多或少有主观艺术性,部分信息难以传达或接收,因此,沉下心来、分出精力参与部分基础项目评估,比如熟悉投融资等社会运转新方式、技术更新,是必须的,至少不能生疏,至少要保持灵敏、熟悉部分具象。   能力(整体的知识水平、获取加工信息的能力及意识)、经验、对个券的认知度和精力消耗意愿(耐心、深入、时间等)、协调协同沟通和工作方式、信息实际获取度,都很关键。意识和意愿也可以理解为另一方面的能力,会容易带来更高胜率的判断能力。

说到这,我想扩展一点,经常有人讲,银行客户经理等基层人员浸润数个企业,熟悉具象,但可能受行业中观认知有限、银行内部激励风控适应(利益冲突)、信息传输留痕机制、个体企业消耗时间多等制约,而难以迁移到部分债券信用评估短平快、时间资源有限的节奏,比如,对信评而言,可能几天看懂一个复杂民企,就很不易,而有时候任务艰巨,一天几十个企业要看,如不是之前有积累或者能力效率出众,那这个任务基本就是“养猪赛大象,亩产放卫星”。

还有一种倾向,可能就是用不到5分钟时间、利用5年前的既有概念和认知范畴,给企业做判断、下结论,自然这种判断的胜算可能也撑不过5天,5天之后这个企业可能就爆出疾病缠身了。但很无奈,更有甚者,牛市火爆配债时,有的券真的是挂单后1分钟内就被taken,那真是神一样的速度,就没影子了(当然这种通常不一定资质很差,咱就算举个极端的例子),五分钟时间都不会给你,抢不到就暂时空仓等吧。

非标方面对债券资质评估的借鉴意义,与银行类似,比如可能涉及内幕信息较多、不宜留痕、消耗时间较多、非常规操作、兼职自为业务等,且非标更侧重债项(如担保、抵质押),而债券多为信用,同时非标具有单一性,债券通常更为公共,考虑到潜在影响,债务人对非标的偿付意愿或低于债券。

扯远了,继续讨论银行经验适用性,银行积累的违约数据和经验适用性或有限,政策环境、行业业态都在变化,3年前的违约率、违约回收率用处可能有限,以往的沉珂甚至可能是判断的束缚、故步自封的理由,大变之世,要进行判断,充分广阔的常识、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更该被赋予权重,道非恒常不变嘛。



同时信息爆炸,两眼与千手百臂、不能防尽明枪暗箭;管中一瞥,未必借一斑而窥全豹、见树木而知森林,个人的眼界和精力是极其有限的,无可奈何啊。

这时候需要借助外力,加强与外部的交流,比如股票债券研究员、投行、审计、法律、银行内控和客户经理、非标从业(信托、租赁、基金子、券商资管、甚至高利贷、套信用卡的等等,借鉴下思路嘛)、司机、周围居民、政府(网站)、乃至卫星热力或交通地图、智能文字或表意识别、信息抓取(如论坛、聊天群、诱导隐匿的交易挂单)等,尝试多元信息来源,兼顾基本面、消息面,与市场人员探讨,和舆情互动,获得市场及时的反馈,弥补自身认识偏差和能力精力不足,形成认识能力内的即期的、大概率的判断,提高实战判断的及时性、敏锐度,或许可以争取先机、契机。在个券层面,参与和观察市场的讨论,跟进市场情绪。

信用市场发展到现在,纯粹风控模式、投资研究互动模式、投资研究交易销售投行一体模式,都已经出现,较低的绝对风险耐受、持有至到期,较高的风险收益性价比要求、波段性阶段性投机性参与,预判变动、甚至敏锐参与和影响市场进而做波段(姑且称之为市场互动型信用投研,当然不能散步谣言,也可以顺着利率债波段做,不矛盾)等等类型也都发展起来……初步总结为,相对风控型信评、风险收益性价比评估、随市场演进与互动型投研。

这考验信用研究人员的切身能力及投资人员的相关水平、以及二者的配合协同,尤其是信用研究人员的专业技能(打铁要靠自身硬)、信息渠道(有时候看债就像炒股票,基本功是一方面,打探信息也重要,尤其对烂债)、意识观念(是单纯风控,还是在绝对风险可承受前提下、探求风险收益的性价比,是更多自我发掘,还是开卷有益;遇到分歧,如何沟通)、敬业态度(责任心)、响应速度等,这考验利益、权利、责任的对等和各方制衡平衡,要兼顾效率和安全。

推荐阅读